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強調,到202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八十周年時,完成《決定》提出的改革任務。面對30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廣大黨員干部要步履不停抓落實,和時間爭分奪秒,但同時,更要善于積“尺寸之功”,變小勝為大勝,用愚公移山精神攻克改革過程中每一道難題,為實現(xiàn)中國式現(xiàn)代化奠定堅實基礎。
繩鋸木斷、滴水石穿,日拱一卒,功不唐捐。路要一步一步走,改革要一步一步來。改革過程中涉及各種復雜問題、環(huán)境、要素,不同地區(qū)資源稟賦、發(fā)展條件也不盡相同,這種情況下,沒有放之四海皆準的辦法,大干快上不行,執(zhí)行中“上下一般粗”“一刀切”更不行,必須周密開展改革調研,掌握客觀條件、發(fā)展現(xiàn)實、問題癥結,對“改什么、不改什么、怎么改、改到什么程度”都要心中有數(shù),系統(tǒng)提出改革任務清單和實施路徑,明確當下任務和長期目標,做好分工、定期調度、跟蹤督辦、評估問效,循序漸進推進各項措施,完成一個個“小目標”,讓“尺寸之功”匯聚成改革磅礴偉力,保證《決定》提出的要求、舉措按期完成。
積“尺寸之功”需要有歷史耐心。事物發(fā)展具有曲折性和長期性,甚至還會不斷反復,更何況改革需要解決的是“障日風多霧不開”的發(fā)展難題、利益藩籬,越是緊要時刻就越不能心浮氣躁,越不能期望“畢其功于一役”,“三下五除二”解決所有難題,幻想在敲鑼打鼓中就達成了圓滿?!稕Q定》60條中的最后一條,突出強調“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足見抓改革必須要久久為功,一些改革舉措可能當下無法立竿見影,但不能看不到成果就有挫敗感,也不能遇到困難就“打退堂鼓”、碰到瓶頸就“半途而廢”,要明白有耐心才能耐得住寂寞,有干勁才能干得成事業(yè)。
積“尺寸之功”更多考驗黨員干部的政績觀。完成改革任務不能靠干部單打獨斗,需要頂層的設計,也需要廣大基層的落實。領導干部不能為了個人出政績就把一些脫離實際、異想天開的想法變成改革舉措,否則耽誤改革發(fā)展的大業(yè)。廣大黨員干部也要涵養(yǎng)“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情懷,正確認識“顯績”和“潛績”的辯證關系,勤做打基礎、利長遠、增后勁的好事,抓實經濟、民生、生態(tài)等各領域改革任務,切切實實讓群眾得實惠,追求人民群眾的好口碑、歷史沉淀之后真評價。
需要明確的是,“尺寸之功”不是慢作為、不作為的借口,相反,善于積“尺寸之功”對黨員干部提出了更高要求。改革時間緊、任務重,一方面,廣大黨員干部要有“等不得、慢不得、拖不得”的急迫感,與時間賽跑;另一方面,又需要在重要關頭保持沉著冷靜、深思熟慮,在千頭萬緒中抓住主線,在千難萬險中把握主動,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做到綱舉目張、遇事不慌,用個人的最大努力、最大作為完成手中任務,確保改革實踐中各項措施落地、各個難題破解?!俺叽缰Α备幼⒅亟Y果,每一項任務的高質量完成才能保證整體的圓滿,不能表面應付改革、脫離實際改革,要看實際工作成效,看收獲了多少成果和“干貨”,看矛盾問題是否解決、工作效率是否提高、發(fā)展質量是否提升、群眾幸福感是否增強,做到上述要求,需要黨員干部有改革的勇氣、魄力、擔當和能力,如此才能在改革浪潮中踏浪而行,奮楫爭先。
(作者單位:貴州省貴陽市委組織部)
編輯:朱志敏 齊元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