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倩
干部作風是人民群眾評判政黨的首要標準,是凝聚人心最重要的政治因素,事關黨的威信與形象,事關民心向背,事關黨和國家事業(yè)的興衰成敗。如何把黨員干部作風大整頓活動引向深入、取得預期效果,是需要各級各部門研究思考的重要課題。而把握作風建設的內(nèi)在規(guī)律,進一步做到“三大結合”,是推進作風大整頓活動見實效的關鍵。
整頓不良作風與加強理想信念教育相結合
作風問題,說到底,是黨的性質(zhì)宗旨的外在體現(xiàn),是黨性問題。黨性純潔,則作風優(yōu)良過硬;黨性不強,則作風不嚴不實。因此,整頓不良作風要與加強黨性修養(yǎng)緊密結合,這是抓好作風整頓的重要基礎、強勁動力和基本保障。一是要堅決整頓不良作風。對黨員干部來說,作風問題是滋生腐敗的溫床。一些黨員干部正是由于忽視作風問題,慢慢走上了違紀違法貪污腐化的道路。因此,整頓不良作風意義重大深遠。要按照市委關于黨員干部作風大整頓活動的要求與部署,圍繞機關作風存在的主要問題,從領導干部開始進行查擺,分析問題根源,提出解決路徑,優(yōu)化工作流程,壓實領導責任。二是要注重加強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猶如精神之“鈣”,是黨員干部政治覺悟、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的集中體現(xiàn)。共產(chǎn)黨人有了堅定的理想信念,就能經(jīng)受血與火的考驗,抵御名和利的誘惑,矢志不渝地朝著目標前進。當前,絕大多數(shù)黨員干部理想信念是堅定的,政治上是可靠的,但也有一些人理想信念模糊,甚至滑坡。理想信念的城池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設想。要解決好理想信念這個“總開關”問題,就需要著力加強黨員干部理想信念教育。通過學習黨章黨規(guī)、學習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等,尤其要堅持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全面系統(tǒng)學、深入思考學、及時跟進學、聯(lián)系實際學,學思用貫通、知信行合一,不斷提升黨員干部的理論素養(yǎng)、政治素養(yǎng)、精神境界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鞏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繼續(xù)深入推進黨史學習教育,讓廣大黨員干部從黨的輝煌成就、艱辛歷程、歷史經(jīng)驗、優(yōu)良傳統(tǒng)中深刻領悟中國共產(chǎn)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進一步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的信念,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wěn)思想之舵。
解決突出問題與建立長效機制相結合
作風問題具有頑固性、反復性,如果抓抓停停,或者寄希望于一次集中整頓就能解決,抓一陣松一陣,不僅解決不了作風問題,還可能適得其反,讓群眾失去對我們黨的信心。所以,作風整頓既要抓住當前存在的突出問題,又要注重構建長效機制。一是要解決突出問題。圍繞轉變思想觀念、改進工作作風、嚴明紀律規(guī)矩,明確整頓重點,特別是要著力解決思想僵化、因循守舊;粗枝大葉、標準不高;效率低下、工作不落實;擔當精神不足、不敢負責不敢碰硬;不講規(guī)矩、紀律松弛等方面問題。一方面樹立正確的用人導向。大力培養(yǎng)選拔“獅子型”干部。大力支持和保護那些堅持原則、敢于負責的干部,對因敢抓敢管得罪人而影響得票的干部,組織上要主持公道,給予客觀公正評價。另一方面完善教育培訓機制。要舉辦專題研討班,按照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不斷優(yōu)化黨員干部的知識結構,增強法治觀念,提升專業(yè)化能力。二是要建立長效機制。通過建章立制實現(xiàn)作風建設常態(tài)化、制度化、長效化。有學者提出作風建設難點在于存在一個“周期律”難題,即兩條“拋物線”現(xiàn)象:活動經(jīng)歷開始發(fā)動、后來高潮、然后回落這樣一條拋物線;還有一條拋物線是群眾的心理,從希望、振奮到失望,過了這個活動,又回到原來的地方。作風建設的“周期律”難題要求我們必須建立起作風建設長效機制,實現(xiàn)作風建設常態(tài)化制度化。要制定整改臺賬,建章立制,完善相關制度。對于已經(jīng)解決的問題,要通過制度做好鞏固和提高工作,要健全黨內(nèi)生活制度,健全監(jiān)督檢查制度,加強日常管理監(jiān)督。
組織內(nèi)部評估與民眾參與評價相結合
密切聯(lián)系群眾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三大優(yōu)良作風之一,黨員干部要一切從人民群眾的利益出發(f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并堅持把這些原則作為黨的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一是要組織內(nèi)部進行評估考核。作風建設要避免走過場、一陣風,必須有組織評議和考核為基本依據(jù)和導向。因此,一方面要把日??己伺c作風考核相結合,要把黨員干部的思想作風、學風、工作作風和生活作風等納入日??荚u體系當中。另一方面要制定可衡量可量化的公開評估指標體系,由相關部門統(tǒng)籌進行精準評定、量化打分、排出檔次、公開結果。二是要廣泛吸納民眾參與評價。干部作風是否轉變、整頓是否取得成效,要讓廣大人民群眾參與進來共同評估。要把人民群眾是否滿意作為衡量作風建設成效的最高標準。開展民意調(diào)查,廣泛聽取社會公眾的意見,建立民主評議制度,全面深入了解民眾需求,聽取民眾對作風建設的意見與建議,使作風建設更符合民意,更符合群眾的長遠利益;向民眾公開,建立向民眾公開作風建設狀況的制度,定期向民眾通報,及時讓其了解作風整改的內(nèi)容、措施和時限,讓人民群眾看到他們關心的以及與其利益相關的問題是怎么改的、改到了什么程度;請民眾測評,要探討建立由人民群眾參加的社會測評指標體系,由各窗口單位行政相對人為機關干部工作作風情況打分,真正把民眾意見作為評判和衡量作風建設成效的重要標尺。對排名靠后、人民群眾不滿意的機關干部要采取組織談話等處理措施。作風整頓必須突出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尤其是要解決好群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唯有如此,作風整頓才會富有生命力,才能真正見實效。
(作者單位:市委黨校)